请输入检索的条件!
政务服务联系方式:
电话1:咨询电话:028-86743887
地址1: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街道-2号,详细地址:四川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中心6楼综合窗口
电话2:咨询电话:028-86912315
地址2: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道-2号,详细地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6楼01号综合窗口

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工作 -> 国防科普 -> 详细内容
实现我国核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
来源: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09日    点击率:24404次

实现我国核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走过了62个年头。半个多世纪以来,核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核工业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转变,根本途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核工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战略优势
  56年来,在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领导下,核工业人牢记“兴核强国”的使命,坚持军民结合、自主创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战略优势,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破了某些核大国的垄断和讹诈,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核工业顺应国家战略调整,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先后掌握了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核电产业从“零的突破”到批量化建设,实现了由单一军用产业向军民结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的重大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1988年我国在核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组建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实现了向企业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中核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创新,不仅使企业队伍更加精干、主业更加突出、效益逐年提升,而且通过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使核科技工业体系更加完整。这种军民结合、上下游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核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科技创新体系。56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了综合性的核科研基地和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在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先进核能技术开发、核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3个核电基地,投运核电机组14台,装机容量达1189万千瓦;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为开拓国际核电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核燃料重点环节专用装备研制成功及其工业化应用,实现了铀浓缩技术的重大跨越;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泛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今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形成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体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核工业人才,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楷模,如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两弹元勋,以及一大批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他们是核工业改革发展的宝贵财富。在核工业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上,他们铸就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成为后继者献身核工业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中核集团提出了“实施人才强核战略,重塑一流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坚持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积极完善人才分层分类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人才薪酬、人才培养培训、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安全六个体系,在人才培养、选贤用能、激励机制等方面为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我国核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核工业发展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我国核工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指导方针。
  今年3月,发生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7级核事故,是继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人类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再次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核安全问题的疑虑和思考。此次核事故是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的超设计基准事故,改变了过去对核电事故风险和事故叠加的传统认识,核安全标准和要求面临着又一次全面提升,世界核工业将从技术到管理进行全面的优化改进。
  核无小事,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及时召开常务会议,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二是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三是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和整改;四是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中核集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开展所属核电站、核军工生产等核设施的安全自查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核安全检查组开展了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正在开展后续整改及经验反馈工作。实践证明,党和国家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作出的决定,是及时、果断和正确的,不仅仅是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作出的必要反应,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
  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工业发展影响深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核工业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阶段,在保障能源需求、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现实需求和压力下,加快发展新能源,核电仍然是理性、现实的选择。核电作为可以大规模、低成本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技术成熟的能源形式,自身优势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我国核电经历不断技术革新,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自身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战略核力量建设的核心和国家核电发展的主力军,在加强国防力量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瞄准更高的标准,发展更安全、更先进的技术,不仅是核电,也是整个核工业发展的方向。标准提高引致的技术更新换代、设备改造升级、质量控制严格以及工程管理加强等,都将推高行业发展成本。同时,核事故无国界,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化趋势将加强,以标准和技术为核心的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今后,要提升我国核工业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寻求和把握时机,善于在严峻的挑战中捕捉和用好机遇,充分利用世界核电调整的时机,着力解决制约核工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升我国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体制机制,在加快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当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核电、核燃料主业发展,清理低效产能,增强发展活力;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国际国内合作模式,依靠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促进主业做强做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要求,大力推进管理模式创新,积极开展流程再造,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促进人、财、物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要把提升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经营发展能力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推进精益管理、战略管理、质量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中核集团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良好的核科技创新基础,当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将这个体系和基础的优势整合起来。“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围绕核军工等重点领域,搭建和完善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平台,实现核工业产业链每个重要生产环节都有科技平台支撑;实施科技专项,加大科研投入,以重点专项为突破口和主要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水平;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品牌,为核工业中长期发展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机制,实施重点科技专项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制度,坚持聘任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和首席技师制度,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拓宽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才强企上下功夫。人才已成为核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当前,核工业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能领导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帅才,特别是复合型领军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创新打造吸引人才新优势,以机制创新搭建培养人才新平台,使人才队伍层级结构更加优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形成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核工业人才集聚地,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人才使用合理化、人才制度体系化、人才管理科学化,为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打造核安全文化,在全面提升核安全水平上下功夫。“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依靠自主技术力量,进一步完善核安全的技术支持体系,提高本质安全度;要按照最先进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从体系设计上确保核安全;要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安全培训等各个环节实现精益管理,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督应急体系;要牢固树立“核无小事”的意识,大力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让核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干部职工贯穿始终的自觉行动。在长期实践中,我们保持了核安全的良好记录,赢得了全社会对核安全的充分信任。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真正做到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作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您是第 187292648 位访客

版权所有: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同友路11号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09003093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66号  技术支持:成都中韩灵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