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的条件!
政务服务联系方式:
电话1:咨询电话:028-86743887
地址1: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街道-2号,详细地址:四川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中心6楼综合窗口
电话2:咨询电话:028-86912315
地址2: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道-2号,详细地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6楼01号综合窗口

今天是: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工作动态 -> 详细内容
“军工人在雅江”(一):雪域高原的一粒种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2日    点击率:61479次

【编者按】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的整体安排,甘孜州雅江县是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简称省科工办)扶贫的对口县。省科工办党委立足于推进治蜀兴川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依托军工大省强省的优势,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工精神”的理念,从省军工系统挑选优秀共产党员到雅江藏区去扶贫,自2015年开始,先后派出24名干部挂职。驻村干部克服当地语言不通、高原缺氧、基础设施落后、观念保守等重重困难,以“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的姿态,真心实意为当地老百姓寻找脱贫之道,全面展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特质,以及藏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民族大爱,有力地推动了雅江县精准扶贫事业的顺利进行。近期,我们将以“军工人在雅江”为主题,陆续推出军工干部扶贫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军工人在雅江”(一):雪域高原的一粒种
作者:杨华

坐在我面前的李兴民,瘦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有些急促,像一粒散发泥土芬芳的种子,质朴,却冒着汩汩的生命力。

——采访手记

李兴民,1987年出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四川北方硝化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青年技术骨干。2016年,他积极响应中央、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成为首批选派到雅江县最年轻的驻村干部。

走村入户的路上

李兴民驻守的红龙乡错柯二村,地处雅江县的最西端,与理塘县毗邻,距县城99公里。位于高山寒带和高山亚寒带,平均海拔在 42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3个月,养殖业为主。除聚集地外,大部份区域的基础设施处于原始状态,未通路、无自来水、未通电、无网络及通信信号,牧民与外界接触较少,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处于文盲半文盲状况,具有较强的宗教信仰,思想比较保守,普遍存在不杀生、不卖牲畜等情况,脱贫方法和手段相对受制约,仅依靠奶渣、挖虫草、牛羊肉及皮毛维持基本生活,一旦因病或其他因素容易造成深度贫困。全村121户652人,有贫困户35户158人。产业与就业扶持存在巨大困难。也是全州反分维稳重点乡镇。

爱的种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16年1月9日,第一次入户

2016年1月,在单位担任安全环保技术骨干,年仅29岁的李兴民,得知省军工行业需要优秀的共产党员到雅江去精准扶贫,他主动请缨,得到单位的首肯认同与家人的全力支持,踏上去雪域高原的扶贫之路。

在去错柯二村的途中,高原缺氧,交通不便。一路见到的,是光秃秃的荒芜,与坑洼颠簸、满是碎石和泥土的进村之路,李兴民的心情,从当初的兴奋与沸腾,坠入谷底,如同这零下摄氏度的天气。青春的世界,从未见识过如此大的艰难,有限的认知,无法想象这高原上脱贫的难如登天!

放下行李,肩负千均的重担,李兴民不敢丝毫懈怠,马上投入走村入户,挨家上门的实地调研。

冰封地冻给了李兴民一个大大的下马威。路上经过一条结冰的河流,没有桥梁,从冰面上径直通过。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李兴民人生第一次身临其境“如履薄冰”的滋味。根根毛发耸立,一步一趔趄地淌在厚厚的冰面,无论怎样的小心翼翼,他终是结结实实摔了一大跤,手中的文件袋直接滑回了对岸。好在平常爱运动,没伤着筋骨,但却是举步维艰爬回对岸去捡文件袋,情形狼狈不堪。

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沿途,他看到村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当地两三岁的小孩,光腚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从一户到另一户,往往隔着翻山越岭的距离;第一次知晓,牛粪,还能当燃料……踉跄于这漫漫的扶贫路,他从未有过的迷茫无措!

2016年8月11日,驻村干部入户调查

当来到特困户阿打的家里,看到满屋子跑着的四个孩子,与主妇肚子里装着的5、6个月的胎儿。再查看他家的粮食,除一点点牛奶,和装在一个小瓶里的糌粑外,一贫如洗。而一家的顶梁柱,患了食道癌的阿达,也因为没钱,根本看不起病,只能听天由命。

眼前的现实,远远超乎李兴民的想象。他的心,不由自主往下沉,似乎掉进无底深渊:如此艰苦的地方,该怎样脱贫?他出生于巴中市的革命老区,小时候家里也很贫困,但好歹粮食够吃,道路基本通畅,不像眼下,无粮无电无信号,似乎困于孤岛!

晚上,心力交瘁,回到零下十几度的驻地。没有亮光,没有信息,没有热气,天地间仿佛只剩自己。前所未有的孤独,黑暗中,不由自主想念家人,儿子三个多月的可爱笑脸,在脑海盘旋。他的眼前不禁浮现,阿打家最小才一岁多的孩子,生活在家徒壁立、酷寒侵袭的画面。想想自家孩儿,一年后也是这般大,却有美味营养的奶粉喝,有各式各样的玩具玩,衣食无忧,风雨无扰。

想到此,七尺男儿忍不住掉下眼泪。无限的悲悯,在这寒风怒号的黑夜翻腾,为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手足同胞,尤其是幼小无助的孩子!爱的种子,在李兴民心中,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心,播撒在这贫瘠的雪域高原,让他拨开眼前的迷雾,暗暗给自己打气,哪怕是为了孩子,也一定要倾尽全力,竭尽所能,尽早实现帮扶脱贫的梦想!

十余天,汤风冒雪,他走完村里30多家贫困户。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认真倾听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家情况,深挖致贫根源,交心谈心、算账对比、逐户建档,梳理出帮扶措施,并上报雅江县扶贫攻坚办,录入扶贫开发系统。

梦的种子:斗罢艰险又出发

2017年1月1日,驻村干部组织召开发展集体经济专题会

有爱导航,李兴民铆足了干劲,上足了发条,争分夺秒想脱贫对策,定发展方向。

于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李兴民非常注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各种方式熟悉情况。在前期调研,多渠道听取意见,综合各方思路的基础上,李兴民和驻村第一书记商量,根据错柯二村地处达真草原临近318国道、沿线风景优美、游客流量大等地理优势,将旅游开发作为本村脱贫的主要方式。两人达成共识后,迅速与村委会共同商议,并拿出具体方案向雅江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就这样,一个发展农村集体旅游经济,构建专业旅游合作社的脱贫之路已然呈现在大家眼前。

希望的风帆,被梦想鼓满。思路确定后,李兴民与村干部一道,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全力推进该项目。那是一段异常紧张忙碌、高效充实的日子。3月份拿出具体方案,4月筹措资金、申请营业执照,5月购置相关设备,6月中旬,前期一应准备到位。

这个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入股分红、利益共享、股权分配的模式进行运作。李兴民和各级干部共同努力,争取到前期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0万元。村民们也热情高涨,将家里仅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支持合作社的建设。鱼水情深、藏汉一家,李兴民和村民们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力图尽早为红龙乡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雪域风情开业庆典

2016年7月14日,对错柯二村的所有村民来说,是无比喜庆的日子。在村雷达站附近、318国道旁,以帐篷为载体亮点,以当地畜牧产品、高山药材、民族饰品等为销售卖点,以骑游观光、草原烧烤、生活体验等为消费特点,充分发挥藏族文化的浓厚风韵,立足于吸引穿梭在318国道上的旅客,形成旅游经济带,打造雅江县“第一帐篷城”的“雪域风情”接待站迎来盛大的开业庆典。

飘浮着洁白云朵的巨幅苍穹之下,摇曳着星点小花的翠绿草原之上,缤纷的彩条迎风飘扬,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崭新的帐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派节日的欢乐海洋!开业典礼受到雅江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来自上海、广东等各地游客的大力点赞。

良好的开端,让接待站呈现喜人的盛况,每天收入纯利润达两千元左右。对于这片贫瘠、荒凉的高寒山区来说,已是前所未有的巨额收入。被喜人的成绩所激励,李兴民和村民们一道,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向触手可及的幸福奋力奔去。

天有不测风云。开业的第四天,李兴民和往常一样,与工作人员一道,早早地投入到接待站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午近十点,突然,不知从何处涌来一大群不明人员,大约上百人,手拿棍棒石头等器械,不分青红皂白,黑压压一大片,冲过来就对帐篷等各种设施进行打砸破坏。

年轻的李兴民,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心惊胆战之余,身为一名有八年党龄老党员的党性素养,以及一名驻村干部的本能反应,他悄悄掏出手机开始拍照、录像,希望留下保护合作社权益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利证据。见有人拍照,对方不由分说,几个人气势汹汹扑上来,抢夺李兴明的手机,并乱棒打砸。混乱中,手机屏幕摔碎,李兴明的手被打伤。眼见危在旦夕,局面不可控制。天佑良善,幸亏旁边的一位藏族老人,说李兴民是游客,才替他解了围,免于一场性命之虞。

2017年7月18日,驻村干部为合作社牦牛打耳标

后来得知,这场纠纷,是该旅游景点位于临县的边界,存在土地争议所致。历经如此的飞来横祸,李兴民的脱贫攻坚之路被生生阻断,7月17日,如日中天的“雪域风情”暂停歇业。遭受极度惊吓,李兴民的创业激情被兜头浇下一缸雪水,冻至冰点。在单位领导和当地政府的极度关爱下,在一同去雅江扶贫的军工行业战友的友谊温暖下,他折戟而返,回家做暂时的平复与歇息。

2017年11月11日,错柯二村集体经济分红

随后的半个月时间,李兴民的心里经历着痛苦煎熬与自我挣扎。在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和公司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他勇敢地面对这一次突出其来的重创,“错柯二村脱贫的大路到底在何方?”如此的责任与担当让他的满腔热血再次沸腾。认真反思这一次夭折的教训,沉淀自己有些急于求成的攻坚历程,有史以来彻底反思自己的成长心路与思维模式。他深切地体会到,做决策时,全面了解情况,实事求是,遵循客观,才能确保方向正确,科学可行;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进度,一张一弛,松紧有度,才能走得远,不易折断。

校正认知、理顺心态、平复情绪后,李兴民重振旗鼓,向着精准脱贫之路迈开了大步。他的心中,脱贫的梦想种子,短短半年内,已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无论有多少的风霜雪雨,有多大的艰难险阻,追梦之路,求真之途,绝不退缩! 真的种子:点燃星星之火燎原

回到乡上,李兴民沉下心来,在按部就班推进修路、打井等常规工作外,每天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包括对当地风俗文化、生活习性等的了解,力争全面、客观、深入掌握真实情况,并坚持写工作日志,帮助梳理前进的方向与路线图。

他兜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在走出去、沉下去的过程中,把村里的人口、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经济收入、党团员人数、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低保户等基本情况都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除力所能及帮助牧民解决一些困难外,他还主动要求和村干部一起接待牧民来访,调处矛盾纠纷。以此积累工作经验,融和与村民的情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思沉淀,10月14日,在康定举办的扶贫干部培训交流会上,李兴民向兄弟单位取经,发现,海拔更高、自然环境更恶劣的石渠县,在养牛中已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之前已萌生此念,但心里没底儿的李兴明,结合已掌握的本村的大量实际,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坚定了养牛的信念。

吸取旅游项目匆匆上马、对相关情况没能完全摸清的教训,这一次,李兴民沉着稳妥,做足前期功课,力争有备无患。通过与驻村工作组商讨,组织召开牧民大会征求意见等一系列工作,大家达成共识,确定在本村发展传统牦牛养殖业。

虽然找到新的脱贫方向,但李兴明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到,养牛之路荆棘密布。最大的障碍,是当地长期以来受民风民俗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全民信教,“戒杀生”的观念深深束缚着广大群众发展畜牧产业的脚步。思想不解放,扶贫将寸步难行。同时,还存在资金困难、销售渠道不畅等瓶颈,可谓困难重重。

村合作牦牛养殖基地的夏季牧场

针对这一系列难关,李兴民本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当地干部共同商量,找出破解三道坎的“真途”。

通过“念真经”,来破解“戒杀生”,消除认知障碍。对于群众,通过开办夜校进行集中宣讲,与驻村工作组拉家常等入户宣讲相结合,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对于寺庙,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由统战宗教部门组成藏汉双语宣讲团,给僧侣大力宣讲法律法规,重点讲清讲明教规戒律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引导僧侣不得将其教规戒律强加给信教群众,不能干预群众生产生活。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体牧民成立合作社,将群众个人宰杀牲畜出售的行为变为合作社统一出售的集体行为,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同时,村“两委”成员以上率下,带头率先出栏牦牛,给广大群众做出行为示范,带动鼓励大家及时出售牦牛给合作社。

通过“找真金”,来破解“资金难”,点燃燎原的星星之火。李兴民充分发挥自己来自于军工行业的优势,积极争取公司党委的帮扶支持,共计获得帮扶资金30万元,全部投入合作社的发展。他大力协助村两委申请产业周转金,争取到50万元用于合作社启动经费。还获得县级帮扶单位投入的帮扶资金3万元。同时全面鼓励群众自筹,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合作社发展,每户出资500元,不仅筹得宝贵的6.05万元资金,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参与脱贫的主体意识。通过政府扶持、对口帮扶、部门支持、牧民入股等多种方式,共筹集资金119.05万元,使养牛事业得以顺利推进。

通过“请真神”,来破解“效益差”,辛勤付出见成效。为拓展销售渠道,李兴民使出浑身解数,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全部发挥到极致,请来各路“真神”助力。大力依靠单位的力量,公司党委多次组织行业部门、乡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到州内县外以及省内,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拓宽销售渠道,取得良好成效。同时,积极同餐厅、酒店、超市等对接,力争建立固定渠道,已与雅静等县内大型餐饮机构和销售门店签订2年以上的长期合同,确保稳定收益。进一步发展电商渠道,着力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打造“军工扶贫牛”品牌,并利用高原产品与价格优势,以及军工单位的帮扶有利条件,培育酥油、奶渣、牦牛肉制品等特色品牌。

经过前期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筹谋,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准备工作充分,策划思虑周全,各个环节衔接紧密,难题破解对策切实可行。2017年7月,错柯二村一次性购买169头牦牛,真正成为雅江县最大的集体“牦牛养殖基地”,受到州以及县委县政府的热切关注,8月,连续两次在此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村的扶贫经验,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给予高度肯定与认可。

截至2017年底,牦牛已出栏41头,营业额达20余万元,实现盈利7万余元。还为村贫困户提供4个就业岗位,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市场需求,计划2018年牦牛养殖数扩大至360头,出栏数和利润同比翻番。不到一年时间,这粒遵循客观规律的真的种子,点燃错柯二村脱贫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不断壮大红火,形成独具特色的“军工扶贫牛”品牌雏形。

智的种子:为心灵开启一扇窗

2018年1月12日慰问贫困大学生扎西志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农家子弟,靠求学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李兴民,更加深切地体会,贫困的最大天敌,是愚昧,只有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他感同身受高原牧区村民的悲苦生活,把牧民当亲人,坚持“扶贫先扶志”,真情实感投入启智的工作中。

因为封闭落后,藏区存在未婚先孕的问题。私下生育的孩子,因其不合法,在当地上不了户,一切的政策都享受不了,包括上学、扶贫等,都没有正当权利。李兴民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村情民意中了解到,本村有两户这样的小孩,未能上户。情况非常棘手。没有户口,就不能上学,没有文化,就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兴民为此很是着急,这不仅关系到脱贫事业,更是关涉到这些孩子一生的前途与幸福。他暗下决心,无论要面临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想办法,帮助村民彻底解决问题。他开始一趟又一趟,不厌其烦地跑民政局、公安局,反复沟通,多方协调,请求相关部门,能给予这些孩子一个更好的出路。这是当地部门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更合法合情。在其建议下,李兴民联系存在类似现象的几个村,共同把情况上报到县委县政府,得到上级组织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予以统一解决,进行内部上户。

孩子的上学问题,是李兴民走村入户重点关注的环节。2016年,在走访中,听所有村民讲起,自家的孩子都在上学。但年底一统计,发现全村仅有28名本县在校学生,无在校大学生。李兴民非常惊诧,村里还有那么多的孩子,都去哪儿啦?带着满脑子的问号,他刨根问底,经过锲而不舍的多方打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云南一所无资质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包吃住,免学费,来回接送。涉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教育变得非常敏感。李兴民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过硬政治素养,及时将情况向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在组织的帮助下,他配合、协助县教育局将本村64名学生全部接回来,送往本县的学校读书。截止2017年底,全村辍学率为“0”,在校学生提升至111人,其中大专生已有3名。

在省国防科工办的领导下,公司党委安排李兴民扎实推进“培苗计划”。公司负责对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的贫困大学生扎西志玛进行精准帮扶。扎西志玛的家,在距离李兴民挂职一百多里的地方。2016年5月5日,李兴民在紧张筹备专业旅游合作社的当口,专门挤出时间,翻山越岭前往扎西志玛家,进行入户调查和慰问。他代表公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王呷一村“第一书记”杨彬等一行携带米、油等慰问品,带去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到,扎西志玛就读于四川现代学院2015级法律文秘专业,学习成绩较好,生活节俭,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时任校图书馆管理员。其父母均是文盲,母亲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用药。家中只有1亩可用土地,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家庭收入以父亲临时外出打散工、捡松茸或虫草出售为主。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唏嘘感叹扎西志玛的自强不息与艰辛不易,李兴民满怀着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及时将具体情况向公司党委汇报,受到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指示,既要着力于解决扎西志玛的生活困难,更要进行全方位的帮助。2016年7月19日、2017年1月15日、2017年10月19日、2018年1月10日,李兴民受公司委派,多次携米、油等物资对扎西志玛进行看望慰问,帮助制定学习目标、勤工俭学计划及指导就业方向,并送去助学资金1.2万元。不仅解除一时贫困的燃眉之急,更是立足长远,引导扎西志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

以爱生爱,以心暖心。几年的爱心培苗,收获无限希望。扎西志玛在感谢信中写道,“非常感谢四川北方硝化棉股份有限公司给予我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

在这贫瘠、闭塞的山区,李兴民播下一粒认识世界的智的种子,为当地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启一扇心灵之窗,让知识之光,将贫苦的人生照亮。

美的种子:托起明天的希望

驻村期间屡见不鲜的推车记

来自军工系统的李兴民,在异常艰苦的高原雪域,一点一滴,事无巨细,时时处处展示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特质,彰显出勇于迎接挑战、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的大美,与人性的光辉。

从到错柯二村的第一天起,李兴民便切身体会到,整个村子不通路,连砂石路都没有。在海拔4200-4700米的高原上,顶着强紫外线的烈日,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都是走草坝子,常常陷入无路可走的无奈。他在听取牧民们的心声中了解到,硬化路是当地村民几辈人的愿望,几十年间也曾筹划过无数次,却始终未能如愿。“路在何方”,成为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件大事。

心有牵挂,他多方想办法,多次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实地考察,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及时向县交通局汇报,邀请领导实地查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6月,塔子坝至柯拉柯组的通组路,开始动工修建。此路段全长27公里,硬化为3.5米的水泥路面。由于当地气候恶劣,施工过程遇到重重困难。李兴民亲自参与修建,帮助大家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2017年7月,路段终于畅通,为全组48户提供了交通方便,实现了几代人“路在脚下”的梦想。受此鼓舞,村民们的修路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2017年4月—7月,完成入户路7.214公里, 78户人家受益,无形中也拉进了牧民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完成修建后的通组路

刚去雅江时,经过川藏线的景观大道,见错柯二村沿线美丽的风景被一排排电线桩影响,李兴民心中为此还存过一丝丝不快,为立桩的大煞风景。可当他从梦想的憧憬走入眼前的现实,到牧民家中发现,每家每户虽然都牵了电线,但却用的是小型太阳能光伏发电,仅能用于照明,其它电器都无法使用。深入了解缘由,才发现,整个红龙镇(塔子坝除外)的电桩均是“摆设”,存在有网无电的现象。此时,那一排排曾让李兴民不待见的电桩,却成为他眼中最美的风景线,他是多么希望,它们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村子带来一片亮光!

为着如此渴求,李兴民及时向县电力公司咨询情况,得知存在的问题只有州里才能解决。他见缝插针,利用去康定学习的机会向州电力公司反映,他虔诚的扶贫之心、急切的爱民之情,深深打动着当地的工作人员,引起高度重视。相关单位层层协调,很快,向错柯二村及红龙镇其他村输送了国网电。就此,全村87户(塔子坝组除外)告别了太阳能供电“晴通雨停”的历史,使生产生活、脱贫发展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自从错柯二村全村通电后,牧民看起了电视,用电烧水、做饭、取暖,样样都方便,对脱贫摘帽信心十足。村民丹巴麦郎说:“多少年来,脱贫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现在政策好了,干劲足了,梦想一天天地在实现。”

电力的及时输送,为通讯奠定了基础。针对网络的时有时无,手机老没信号等困境,李兴民再接再厉,给县上相关部门反映,请求援助,沟通协商先连通电信。村里有信号塔却没信号,不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李兴民建议从头勘察,以彻底找出根源。到现场一路查看,才发现,光伏板全被打坏。听当地的村干部说起,这种现象很普遍,群众文化层次低,不懂爱护公物。面临如此的积弊,李兴民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与村委会商量,由村干部随时对光伏板进行监测,随时进行维护,并对全体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告知其维护线路对他们自己的好处。李兴民矢志不移的扶贫决心再一次打动电信部门,很快解决了网络这又一老大难问题,搭建起牧民与外界的无碍沟通、政府与牧民的贴心桥梁,赢得村民们的信任与称赞。

在扶贫的路上,李兴民不畏艰苦、勇于奉献,以身体力行,诠释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大无畏精神,以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善事为快乐,播撒下人性大美的种子,开通一条光明之路,为贫困地区托起未来的希望。

短短两年时间,李兴民与当地政府和各级干部一道,在错柯二村的扶贫攻坚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于2017年底以“满分”通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实现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并被树为典型,广泛推广。因为工作出色,两年挂职期满后,李兴民继续驻守在村里,进一步巩固脱贫的成果,着力于村里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李兴民,这粒来自军工行业的顽强的种子,乘着扶贫攻坚的劲风,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落地开花。以爱为养料,以梦为方向,以真为突破,以智为内核,历经千回百转的淬炼与洗礼,绽放出青春的美丽光芒!

您是第 187270011 位访客

版权所有: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同友路11号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09003093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66号  技术支持:成都中韩灵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