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的条件!
政务服务联系方式:
电话1:咨询电话:028-86743887
地址1: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街道-2号,详细地址:四川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中心6楼综合窗口
电话2:咨询电话:028-86912315
地址2: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道-2号,详细地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6楼01号综合窗口

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工作动态 -> 详细内容
二〇一四年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综述
来源: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5日    点击率:20152次

阔步前进的国防科技工业


     “高分”照地、再入返回、“蛟龙”探海、“鹘鹰”凌空……

     2014年,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说,是成就辉煌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强军为首责,忠实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改革发展各项事业阔步前进。

科技创新,托举军工强国新梦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一年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捷报频传,亮点纷呈。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实现“太空打水漂”,精准返回地球,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喜讯连连:高分一号卫星在国土、环保、农业等行业取得重要应用成果;高分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并获取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影像图,我国卫星遥感技术进入亚米级时代。运-20大型运输机和第四代隐身战斗机“鹘鹰”精彩亮相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并进行飞行表演……

      一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国防科工局推出一系列新举措,着力建设“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着力改革军工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构建涵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中心和国防特色学科“四位一体”国防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体系发展、自主发展、集约发展和开放发展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一年来,国防科技工业以原始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国防关键技术攻关,近百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或阶段成果,军工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2014年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国防科工局推荐的26 个军工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18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有1项获特等奖。国防科技工业一线科研人员在“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评奖中也喜获奖项。通过重大工程实施,型号“两总”建设,一大批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工程中来,“60后”“70后”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坚力量。今年,受中组部委托,国防科工局首次负责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这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再添重要抓手。2014年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揭晓,经过层层评审,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脱颖而出,入选2014年度三大“科技创新团队”,同时,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巡航导弹专家张红文入选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要破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储备不足、科研生产水平不高、核心能力不强、资源效能发挥不充分、能力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难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2014年2月13日,春寒料峭,北京京西宾馆,国防科技工业2014年工作会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指导思想的确立。3月2日,国防科工局成立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统一部署;随即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制定并下发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2014年工作要点,对改革工作提出总体要求。

      围绕总体要求,重大改革项目被逐个细化:如何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统筹管理;如何健全国防工业体系,深化国防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如何优化军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如何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创新军贸经营体制机制;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

      随着改革的扎实推进,一项项具体工作得到落实。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方案已初步制定,明确了改革的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重大原则、战略重点、保障措施;军工科研院所初步分类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配套政策正在研究制订;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工作方案、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建议研究形成;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广船国际等上市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航天法等4项法律法规列入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原子能法等6项法律法规列入国家安全立法规划。


军民深度融合,融得自然顺畅,合出优质高效

      

    作为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和载体,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防科工局成立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改革领导小组并设军民融合专项组,开展《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研究论证,坚持问题为导向,广泛听取意见、凝聚共识,推动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启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论证工作,从顶层谋划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先后会同有关部门举办“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展览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搭建军民交流平台,促进供需信息互通共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的转化运用。

      政策扶持下的军工技术和军工产品继续在服务国计民生中大显身手。四川康定地震发生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紧急支援抢险救灾。两天时间,高分四川中心就向甘孜州防灾减灾局提供灾区震前卫星影像10景、震后卫星影像6景,影像覆盖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为方便群众就医,在全国各地推出“银医一卡通”服务,服务于百姓和医疗事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把军民融合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利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纷纷举办多种形式对接活动,加强合作交流,推进军民双向开放、资源共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融入本地区经济总体发展布局。浙江、西藏、江西等地方政府分别与中船集团、中核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一些传统的军工大省以及民用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发展的态势和规模效应已经初显,并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成为能够影响市场格局的重要力量。

      随着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热情高涨,成为军品科研生产的生力军。截至2014年11月底,浙江省获得武器装备保密资格的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80%。在中航工业有关项目实施过程中,数百家单位组成国家队,民口和民营类企业约占参研单位总数的2/3,来自各方的参研参试人员组成一个优势互补、荣辱与共的协同团队,成功实现了全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有力保障了工程研制各项工作的快速推进。

“走出去”,携手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走出去”,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明天。

      2014年12月7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成为中国和巴西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巴两国元首专门互致贺信,庆祝发射成功,并指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合作项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成功先例”。

     中巴航天合作是中国航天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

      2014年4月1日,玻利维亚通信卫星交付仪式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玻利维亚航天局正式交付了通信卫星及地面测控和应用系统。5月1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举办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会议,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空间碎片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11月,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联合国附属的空间科学和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为亚太区域各国培养航天领域人才。

      随着核能“走出去”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科工局顺势而为,在国际核事务领域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共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了约3340万美元自愿捐款,2014年,技术合作捐款达到343万欧元。

       2014年6月,在莫斯科国际核工业展上,中国向国际核能界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最先进的压水堆核电技术,它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华龙一号”。依托中国业已成熟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和能力,融合近30年来核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华龙一号”,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长期垄断和知识产权的限制,被赋予了中国核电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使命与希望。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军工企业积极研制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端装备,推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出口。2014年4月3日,中航工业集团西飞、中航国际与尼泊尔航空公司共同签署了首架“新舟”60飞机交接证书。这是新舟飞机首次交付尼泊尔,也是西飞今年交付的首架“新舟”飞机,将会为中尼双方,甚至中国与南亚国家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打开新的纪元。此外,兵器、船舶、电子行业也扩大与海外合作,努力打造中国品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考验。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眺望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迎接我们的仍有困难和挑战,但对于实现军工强国的新梦想,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信心。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梦想,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您是第 187167264 位访客

版权所有: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同友路11号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09003093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66号  技术支持:成都中韩灵创科技有限公司